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

別生氣啦!(日本超人氣萌僧小池龍之介用108個身歷其境的安心小練習,讓你覺察情緒的引爆點,不苛求自己,也別要求別人,活出自己歡喜的人生就好!)


近年,看書的習慣改變了。我還是會去逛書店,但是當我看到覺得有興趣的書時,我已不會即時買回去,而是到網上書店去找,如果找到了,便會下載試閱版,看完試閱部份之後,如果我還是想看下去,便會付款購買電子版本,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來看。這個改變的主要原因,是因為我真的不能再買實體書,已經沒有空間去放書,另外,買回來的實體書,購買的時候是有興趣看的,但是買回來之後,部份實體書我是沒有拿出來看,想看的時候,實體書又不在身邊。因此,電子書便解決了我這個問題了。
這本書,便是我最近在書店裡看到,之後在電子書平台試閱完之後,再購買後整本看完的。如果說是看完,更精準的說是我九成以上是透過手機的電子書軟件聽書,而不是看書,這反而讓我可以善用我走在街上或用於交通的時間。

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,最吸引我的是它的書名:「別生氣啦!」這是我最近最想明白的一件事。作者是一位「人氣萌僧」,老實說,「萌」這個字我也不太了解,在網上找,有很多用法和解釋,不知那一個才是用於這位作者,但至少,這個「萌」字的用法是由日本傳來,用於形容一位日本的僧人是相當合理,另外,我從「百度」網頁上找這個字的資料,似乎比較合理的理解是「總而言之,所謂萌,就是本屬於將來的美好提前表現出來,給人以對將來的美好的驚詫和期待。」如果說作者是一位令人有驚詫和期待的僧人,算是比較正面,也令人覺得這位作者很「潮」吧。

話說回來,這本書收集了作者百多篇有關情緒的文章,很多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歴。作者是一位修習佛學的僧人,所以人生的目標是如何脫離苦難或人生的悲苦,他根據他自身的經歴,客觀而細心的去分析自己為什麼有某種想法和行動,再加上他的佛教理論,教導讀者如何避免產生負面情緒,包括生氣。簡單來說,作者提出不要介意別人的目光,不要為任何面子,道德包伏等等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,如果是不想做,便早早老老實實的跟別人講,另外,要根據自己言行,去認識真實的自己,不必對自己、對別人有什麼要求,勉強自己或別人去做某些事。把一切事都看輕,人生便會輕鬆得多,更遑論要為別人生氣。

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,沒有留意作者是一位僧人,書中引用了那麼多佛祖說的話。但是看完了這本書之後,它令我有興趣看看佛祖說的是什麼話,尤其是那些和信仰無關,只和生活、人生等話題的道理。

2021年12月23日星期四

跟孩子上人生課

這本書是參加女兒學校的家長活動時,由校長介紹並贈送給家長的。作者是女兒學校的一位音樂老師Ms Yu。

書中記載了老師在課堂內外和她的學生的互動,包括了老師在課堂內發生了一些突發事件時,如何教導學生人生的道理。她的教導方法可以啟發家長如何珍惜和子女相處的時間,教導自己的子女一些做人的道理。對家長本身來說,有些道理是很抽象,而Ms Yu的教導方法可以作為如何教導這些抽象道理的示範。再者,有些人生的道理,家長可能在繁忙的生活裡已經拋諸腦後,Ms Yu的教導也可以作為對家長的提醒。

另外,Ms Yu也不斷指出教育應該是怎樣的,對於孩子來說,怎樣的教育才是對他們最好的。看罷Ms Yu是如何和學生相處,如何細心地循循善誘學生,讓孩子在各方面都得以成長,令讀者(尤其是家長)羡慕那些能被Ms Yu教導的孩子。

這本書是2020年出版的,在網上找到Ms Yu在2021年也出版了另一本書。相信我也會找來看看的。

2021年12月10日星期五

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:諾貝爾得獎者給父母的180個建議


這本書是在逛書店時看到的,當時看到書名說是「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」,想必是在談論現代父母以及整個社會是如何過份催谷孩子,對孩子有太高期望,所以引致孩子出現什麼問題。因此,便買了回家看。當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,才看清楚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為Nurturing Success: Raising Nobel Prize Winners,換句話說,這和是否過度教養沒有多大關係。無論如何,還是完完整整的把這本書看完了。 

作者把歷史上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成長故事,歸納為十類成長的環境,每類便引用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作為引證,首先會說出這位得主的簡單人生經歷,包括在那一年以及在那個年紀得獎,得獎的是什麼項目等等,跟著便會講述得他的成長過程,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培育他們,令他們最終能學有所成,及後更能獲得諾貝爾獎。

也許這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是作者刻意地選擇,他們的父母大都不是目不識丁的人,都是有見識或本身就是專業人士,所以這些父母明白教育是什麼,怎樣的教育才能精準有效地培育他們的子女,好讓子女能走上成功之路。總結這些得獎者的父母,都是清楚明白自己子女的特性和能力,接受他們,鼓勵他們,創造理想的成長環境,再加上身教,當他們認定了方向,便自己努力以赴,最終登上諾貝爾獎頒獎台上。

2021年11月3日星期三

動物農莊


我自小便知道有一本名叫「動物農莊」的圖書,我大致知道其內容。那時候,家中存放着的是英文版的「動物農莊」,雖然這書並不厚,但是卻從來沒有拿來看,靜靜的寄存在書架上,堆積了厚厚的塵埃,最後還是沒有看,之後也不知去了哪裏。

不久前在書店裏看到了這本書,那來看看,發現是中文大學的中文譯本,心想這釋本應該相當適合香港人看吧,所以便買了回家。

最近,終於把它看完了,閱後感:無言。

2021年10月23日星期六

拖延心理學: 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?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,還是身不由己?

這是一本有關拖延的書,是我在Google網上書店看到的,看完試閱部分之後,覺得言之有物,所以便付款購買了整本書,並把它看完了。另外,這是我第一次用iPhone的Google Book應用程式來「看」電子書,準確一點來說,其實是靠iPhone的閱讀功能把書的內容讀出來,到我看完整本書時,這本書大概90%的內容是靠「聽」來的,大都是我在路上透過耳機來聽,尤其是在交通工具上靜靜的聽書,如此,便可以善用所有時間來看書了。因為不用看著手機來「看」書,所以其實比拿著實體書或電子書,更適合於走在路上時「看」了。聽書所花的時事通常會比看書多,但是對我這個年紀來說,似乎更適合,吸收到的比例亦更高。

我看的這書的這個版本是這本書的「35周年」版,可以看出,拖延這個問題,由來已久,也許無個人,多多少少都會感到自己曾經拖延做某些事,看完這本書,明白到拖延很多時都是表面的現象,也許背後有不為人知的原因。這本書講解了人們拖延的所有可能的因由,並且提出建議,讓讀者可以自我檢討,找出自由之所以拖延的原因,作者並且提出解決的方法。最後,作者還提出如何和有拖延問題的親朋相處。相信這本書在這35年來,作者不斷更新,所以不會有過時的感覺。

因為是電子書,所以任何時間也可以拿來看,真的很方便,最大問題只是不能像實體書一般轉賣給其他吧。無論如何,也許在網上看書只會越來越普遍,亦更加環保。從現在開始,如果我看到一本書而希望購買回家,我會上網看看有沒有電子書版,如果有,我便會等到開始看這本書時,才購入該書,如果沒有電子版,才會在書店裡買回家吧。

2021年10月22日星期五

我看金庸小說


在網上的讀書網站看到這本書,以我所知,作者倪匡和金庸並非一般讀者和作家的關係,而且是很好的朋友,再者,也許已經是公開了的秘密,倪匡曾經為金庸在某些小說首次刊登時,因金庸間中不便寫作,便找來倪匡代筆,並且是任由倪匡自行決定小說故事的發展,雖然之後再版時,金庸把某些情節修改,但倪匡在金庸小說創作的過程,便不是普通的一個忠實讀者,是對小說的創作有影響力的人,既然可以作為代筆,他們對金庸小說非常熟悉,而由他來評金庸小說,便應可以以其他小說評論家以外的角度來評論金庸小說。

在網上找一找,倪匡這個評金庸的書便至少有五本。而這本大概介紹了金庸寫作這些小說時所身處的社會環境,以及講述了倪匡看到金庸小說的前、中、後期的轉變,亦評論了所有小說當中的男女主角,並提及倪匡心目中金庸小說的排名。倪匡覺得,金庸最後一本小說,「鹿鼎記」便是所有金庸小說當中最好的一本。

「我看金庸小說」只是對所有金庸小說作一個簡單而籠統的評論。可以想像還有金庸小說可以由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評論,期望著去看下一本由倪匡所作的評論書。

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

善待自己,也愛別人


香港,這兩三年內變化了很多,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,感覺總是鬱鬱寡歡,思緒不寧,很想找個方法釋放自己。 所以當再說會看到這本書,很想看看作者教導如何能善待自己,所以便買了回家看了。

作者是一位精神科醫生, 書中記載了很多不同的故事,涉及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, 不知這些故事是否是作者的病人的故事, 無論如何,這些故事都有些不幸的遭遇,但到最終都有個總算美滿的結局,看後有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感覺。這些故事對我來說,並非我這個普通人可以想像出來的,當中有些故事便相當感人, 讓我對香港社會上其他階層認識更多。而且,這本書所記載的故事,還包括了近年社會運動當中的年青人。

單單看這本書所記載的故事,這本書已可算物超所值了。看到別人的故事,當中雖然經過不幸的階段,但是最終還是有個開心的結局,真的感到世上還是有天理,好人終會得好報,有種釋懷的感覺,真的好像書的封面所說,幸運就在自己身邊。

這本書很值得去看,更值得和其他別人分享。將來到書局看書,也會留意作者有否其他的作品。